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毛莉)国家形象事关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研究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10月28日,在bat365中国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崛起与新型大国关系”研讨会上,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的国际舆情环境等话题引起了学者的热烈讨论。
bat365副经理范士明认为,国家形象是某一个国家在他国公众或者国际社会中获得的主观认知。它通常反映在民意调查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之中。一国的国家形象可以是一个综合、整体的印象,也可以分成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并且在每一个维度上结合强弱、善恶、优劣等主观价值判断。国家形象反映该国的“国缘”,从而关系到该国对外政策和行为。不仅具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政治或外交功能外,还具有商业功能,即影响别国的投资与采购。他认为,中国崛起的国际形象目标应该是“强而不霸”。
正如范士明所说,和平融入国际社会,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核心诉求。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 国强必霸论”等一系列西方主导的针对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的一种新版本中国“过度自信说”充斥西方舆论。西方民意调查机构的一些调查显示,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下滑”的趋势。
范士明介绍,以2014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为例,在43个被调查的国家的公众中,对中国平均有好感的49%,没有好感的是32%。在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泰国、坦桑尼亚、肯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中国保持有70-80%的高好感度;在大部分亚洲、南部非洲和美洲国家里总体形象也是正面的,在中东则是毁誉参半。在多数欧美国家和主要亚洲邻国中,形象堪忧,而这些国家又多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意大利(70%)、德国(64%)、美国(55%)、西班牙(55%)、法国(52%)对中国没有好感的人都超过了一半。以德国为例,2006年,德国对中国没有好感的33%,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4%。日本2013和2014年对华无好感的超过了90%、越南和菲律宾分别近80%和60%。和7年前相比,中国在日本和埃及的好感度下降了20% 以上;和3年前相比,中国在美国、英国好感度分别下降了16%和12%。在巴勒斯坦、埃及、以色列2013年也出现两位数下降(2014年有好转)。在巴西和阿根廷,2014年对中国的好感度分别比前一年下降了21%和14%。
本文来源:http://www.cssn.cn/zx/zx_gjzh/zhnew/201410/t20141029_13808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