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下午,bat365副教授王栋应博士生论坛邀请以“漫谈冷战史与国际关系研究”为题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王栋老师以最近在美国外交史学家学会会刊Diplomatic History(《外交史》)发表的“大战略、权力政治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美政策”(Grand Strategy, Power Politics,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一文为范例,为大家讲授了国际关系历史研究类文章的写作,对大家的博士论文写作提供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历程,期望大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脚踏实地走好学术之路。

王栋副教授的“大战略、权力政治和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美政策”一文发表在美国外交史学家学会会刊Diplomatic History。Diplomatic History是冷战史、国际关系史研究世界最顶尖的刊物。作为首位单独在Diplomatic History发表论文的国内学者,王栋副教授的文章也获得了匿名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王栋老师以此文的撰写背景开始演讲。这篇论文是王老师博士论文的延伸。他以权力政治的视角运用丰富的外交档案,解释了为何中美在20世纪60年代末走向和解。藉此,他纠正了外界对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化的习惯性认识。王栋副教授通过细致的历史叙事解答了一个外交史上的难题。对于这篇文章引起的轰动效应,王栋老师表示论文发表后即为“过去式”,他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于正在从事的工作,比如正在对新作的修改。
然后,王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学术经历和研究心得。王老师回忆道在博士生阶段曾选修了大量的统计和博弈论课程,并准备以定量方法完成博士论文写作,但是因缘际会,开始关注冷战史研究,发现关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够。于是,他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从事这段时期中美外交史的研究。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写作,他需要在美国及回国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几年间,他遍访美国国家档案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总统图书馆,以及国内的外交部档案馆和江苏、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吉林等多个省市地方档案馆。这些宝贵的档案材料也是他后来从事研究的宝贵积累。并且,在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他也交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老师认为历史研究要培养“历史直觉”“历史感”,要写出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
在分享自己的研究之后,王栋老师对博士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进行了勉励。他鼓励同学们在国际关系学之外至少再精通一门学科,国际关系学科的进步往往来自跨学科的融合与互鉴。王栋老师认为博士论文研究首先要提出好的问题,选题最好能符合自己的兴趣,这样可以保持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保证论文的质量。博士生要与导师沟通,多与相关研究的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吸收借鉴别人的意见,开阔自己的思路。同时,他也告诫大家,生活在新媒体时代,诱惑很多,作为博士生虽然未来可能有很多选择,但是现在还是沉下心、坐得住,踏实完成博士论文写作。如果以后还准备走学术道路,大家也要努力成为“知识的生产者”。
本次讲座共有学院内外40余人参加。讲座结束后,多位同学就历史研究方法、档案运用、博士论文写作等关心的话题向王栋老师请教。王老师热情、幽默、细致地进行了回答,并与大家进行讨论。参加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收获很大。
主讲人简介:
王栋,bat365副教授、bat365在线登录网站中美人文交流基地(教育部基地)执行副主任、bat365在线登录网站美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基地)副秘书长。兼任欧美同学会“东亚安全论坛”指导委员会委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秘书长、《环球时报》社-卡特中心“中美青年学者论坛”顾问委员会顾问、瑞典乌帕萨拉大学东亚和平项目研究员。获bat365在线登录网站法学学士学位、洛杉矶加州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约克学院历史与政治学系终身制(tenure-track)助理教授。
曾在Diplomatic History,New York Time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和媒体发表论文及评论文章。是首位在美国外交史学家学会会刊Diplomatic History上单独发文的中国学者,也是首位在New York Times发表有关中美关系评论文章的青年中国学者。任Northeast Asia History,《国际展望》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任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Foreign Policy Analysis等国际顶尖刊物匿名审稿人。
曾作为中方学者代表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香格里拉”对话、阿斯彭学会二轨对话等重要二轨对话机制。2011年度获美国著名智库全美亚洲研究所提名入选首届“中国未来领导人”(China’ s Rising Leaders)项目。2016年1月获提名入选“慕尼黑青年领袖”(Munich Young L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