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引言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弥渡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结对共建、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赢的乡村振兴道路,发展了多家当地特色产业及村企共建产业,涵盖旅游、农业等多方面,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重要讲话精神,bat365于2022年7月30日至8月2日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扶贫成果调研暨思政实践课程。本次课程由学院副经理归泳涛,经理助理闫岩,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陈长伟,办公室副主任霍艳丽,团委副书记林嵩担任领队老师,学院2019级本科生雷欣洋担任助教。实践团围绕“扶贫成果调研”这一主线开展实践活动,深入弥渡县脱贫示范村、龙头企业、学校等,探索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经验。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农业发展创造民生福祉
8月1日上午,实践团师生参观了百利春晓育苗基地。百利春晓是弥渡县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通过龙头企业与村集体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共同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增产增收,为巩固脱贫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产业基地将野生植株驯化作为砧木,用嫁接的方法使种苗兼具根系壮大、高产抗病等多个优良性状。实践团师生走进田间,在参观中深入了解了育苗基地的种植技术、市场分布、经营模式等;并通过亲身尝试嫁接过程,感悟生产智慧与劳动之美。
(实践团体验嫁接育苗)
接着,在大理耘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践团师生首次接触到了黄瓜、番茄等作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和“双绑”模式。“双绑”模式是弥渡县搭建的企业带贫机制,“一绑”,即采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绑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帮扶模式,通过发展产业、就地转移就业、土地流转、帮助销售农特产品等四种途径带贫益贫;“二绑”,即采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绑定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促进产业扶贫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基地帮助当地农户年均增收10万元左右,深入贯彻党建引领下的“共同富裕”原则。
(实践团与大理耘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负责人探讨“双绑”模式)
8月1日下午,实践团师生来到红·瓣玫瑰产业基地、春沐源水果番茄产业基地和以“电子商务进农村”为业务中心的闻远科技公司进行了参观学习。
红·瓣玫瑰产业基地将民间传统玫瑰制作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优质天然、独具特色的玫瑰产品。深圳春沐源公司自2018年在弥渡县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起,先后投资5亿元建设连栋温室大棚及相关设施,拟把大理打造成为全球高品质樱桃番茄的黄金产区。科技示范园落地后,得到了弥渡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公司+基地+合作社”为发展模式,让合作社、农户参与进来,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闻远科技公司为农产品线上推广提供直播场地与设备、建设小程序等,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批发零售,农、林、牧、渔业产品批发零售,专业设计服务,组织管理服务,技能培训等,有效拓展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实践团参访红·瓣玫瑰产业基地)
(实践团参访春沐源水果番茄产业基地)
近年来,弥渡县党建扶贫双推进,实行“党组织+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1+4”产业扶贫模式,坚持走“种养相加、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扶贫之路。通过走访调研,实践团师生深刻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村企合作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扶贫模式优势互补、互利多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破解乡村振兴活力不足的重要“解题密码”。
文旅扶贫:整合资源建设项目亮点,集群发展提升旅游品质
十四五期间,弥渡县不断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围绕“小河淌水乡愁地”打造文旅名片,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全方位、系统性谋划,集中有效人力、物力推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出“品美食,泡温泉,赏花灯”的旅游品牌,持续为乡村振兴助力。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师生参观了南诏古国之一的白子国都城,位于弥渡县红岩镇大营古村和化城村之间的白崖城景区。红岩镇政府于2019年开始打造白崖城景区,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探索创新型乡村文旅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农商文旅全产业链运作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其中,大营古村依托景区开发出白崖古城十二景以及生态农庄、民宿、餐饮等一系列产业,迎来了致富新机遇。实践团师生先后参观了由当地烤烟房改造的博物馆、由当地农家改造的特色民宿、依托村史馆建立的休闲书屋,切身体会到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大营村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实践团参观白崖城景区)
7月31日下午,实践团师生来到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密祉镇。密祉镇不仅仅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创作发源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民歌和花灯文化的摇篮。密祉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法,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不断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集镇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
(实践团重走茶马古道)
漫步在黄墙土瓦的茶马古道上,实践团师生探访当年马帮停留的马店,马帮们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赋予了茶马古道永恒的人文色彩;穿行于泉水叮咚的小河淌水间,实践团师生参观珍珠泉、品尝豆腐宴,密祉“小河淌水乡愁地·民俗文化大观园”的文化特色展露得一览无余。作为古时各省游民杂居之地,茶马古道从密祉穿过,马帮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夜深人静时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弥渡人民自古善于用歌声来叙事和表达情感,走到何处,弥渡山歌小调便唱到何处。“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小河淌水》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诗一般的语言,将听者置于动人情境中,歌声背后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
(实践团参观“珍珠泉”)
以山为媒,山水间渲染的那份幸福感越来越浓;与水共舞,水波中沉淀的那缕古韵久久弥漫。于游客而言,走进弥渡,干净清新、风格鲜明的古老乡村,鲜嫩亮丽、唇齿留香的美食,泉水叮咚、青山峻岭的自然风光,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于当地人们而言,弥渡告别曾经的贫困面貌,将“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动力。踏着乡村振兴的节拍,弥渡文旅正在谱写一曲壮丽的致富之歌。
(弥渡县特色民俗花灯)
教育扶贫:凝聚共识深化教育改革,聚焦素养致力立德树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2020年弥渡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教育发展成为弥渡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教育改革收获了显著成效。
7月31日上午,实践团师生来到弥渡县第二完全中学,与弥渡二中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弥渡县bat365在线登录网站挂职副县长陈贵兵陪同交流。弥渡二中建校于1973年,是一所位于乡镇的县级公立中学,始终坚持“关注每一个员工发展”的办学思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制度建设与办学条件改善。实践团的同学走上讲台,与弥渡二中的同学们分享高中学习经验与董事长活经历,通过组织同学们互动,拉近实践团与弥渡二中同学的距离,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步入大学门槛。弥渡二中的交流学习活动为实践团的同学提供了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弥渡县教育现状的机会,在每日评议会上,同学们或分享与员工交流的感受,或与自己的家乡教育现状进行对比,深入思考弥渡教育现状。
(实践团与弥渡二中同学互动交流)
(实践团同学与弥渡二中同学合照)
8月2日下午,弥渡县委、政府在县委党校报告厅举办了第28讲“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弥渡讲坛”,邀请bat365副经理归泳涛作题为《经济、安全与大国关系》的主题讲座,弥渡县县委、县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参与讲坛。归泳涛教授紧密结合时事,以详实生动的案例阐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并以美国对华脱钩政策下美日中的关系演变为例阐释大国关系,进而提出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的预测。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弥渡讲坛是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对弥渡县挂钩帮扶的项目之一,通过与bat365在线登录网站教授近距离交流,弥渡县党员领导干部紧跟国家发展脚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高度与理论修养水平,掀起了论脱贫谋发展的思想热潮。为扩大“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弥渡讲坛”实效,弥渡县依托在党(工)委和党总支两级党组织中开设的“书记论坛”,以各级党组织书记为主体,紧扣农村工作实际,延伸讲坛知识确定论坛主题,通过交流探讨推动“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弥渡讲坛”成果进基层,惠及基层党员群众,达到了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目标。
(bat365在线登录网站-弥渡讲坛第28讲现场)
脱贫典型:多措并举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带领下,弥渡县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管护、教育发展、村庄规划编制、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的规划力度。在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各乡镇、各村因地制宜探索脱贫经验,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
7月30日上午,实践团师生前往弥渡县红岩镇马厂箐村,在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重走弥渡县村民的产业致富道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马厂箐村村民迎着乡村振兴的新风,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将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中草药种植实现农户增产增收,成为脱贫致富的乡村典范。为鼓舞当地村民积极投身中草药种植这一新兴产业,马厂箐村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干部成为“致富带头人”,率先试种,以实践证明选择的正确性,成功吸引了各户村民加入中草药种植。马厂箐村海拔与气候的优势为重楼、黄精等中草药材的种植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稳定向各大制药厂商输送优质原材料的产地。马厂箐村通过中草药种植也吸引了众多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从而实现了该村零空巢老人与零留守儿童的乡村建设新局面。
(马厂箐村村支部书记介绍重楼种植情况)
7月30日下午,实践团师生走访新街镇上马台村,这个过去被称为“上马台上去下不来,骑着骡子滚下来”的小贫困村在2002年走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疏通交通的蜕变之路。二十年过去,上马台村依托民族特色文化优势,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墙、休闲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传承馆,积极举办对歌、摔跤、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保护彝族民族文化的同时,将文化特色转化为吸引游客、加快文旅发展的经济优势。在彝族特色饭店,实践团师生同热情的彝族村民们祝酒唱歌,在篝火舞会中深悟彝族民俗风情文化;“走是要走了,哪个舍得你”,伴着彝族送别曲《舍不得》,实践团师生满载收获而归。
(实践团参与上马台村特色篝火送行舞)
8月2日上午,实践团师生深入三甲村、勤劳村、光明村等村庄,实地调研了水库附近的移民搬迁工程及各村庄的村容村貌。为了实现2020年4月关闸蓄水目标,弥渡县在新田岭岗、大平者、小水井箐、太极村4个搬迁点位采用统规联建的方式建设安置点,截止2020年1月20日,彭家庄新村已基本完成移民搬迁。新村居住环境整洁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后,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治理能力、凝聚力、公信力也不断提高。实践团在走访中观察到村内房屋干净整洁,庄稼错落有致,人居环境优美。畅游在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中,相机里记录着一张张脱贫攻坚丰厚成果的照片,实践团的同学将村落布局在小本子里重新描绘,深入思考并播下希望,为未来加入乡村振兴队伍做好准备。
(实践团考察三甲村、勤劳村、光明村等村庄)
团日活动:举旗铸魂共建团日活动,集思广益助力乡村振兴
8月2日下午,弥渡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会同实践团师生开展了主题团日暨感想交流分享活动,弥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田定方主持交流会。
(主题团日暨感想交流分享活动现场)
弥渡县委组织部、教体局、乡村振兴局、团县委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向实践团师生介绍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安排下各单位的工作现状与发展规划,实践团师生认真听取、深入思考。实践团师生结合几日以来的调研成果,从人口结构、人才引进以及文旅发展等方面,就各单位领导介绍的内容进行深入提问。部分员工结合目前弥渡县政府的文旅产业政策和规划,提出未来弥渡县可以统筹区域内文旅资源,打造集群化旅游品牌以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部分员工结合其他县市的教育现状,与相关领导探讨弥渡县团队构成与人才引进的相关问题;部分同学着重观察弥渡县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等情况,围绕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问题与弥渡县相关领导探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县委、县政府的相关领导对这些问题给予了一一解答,实践团师生也对相关问题发表了观点与思考,在交流探讨中为弥渡县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集思广益。
最后,归泳涛代表实践团师生对弥渡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期望看到实践团的同学们在参与扶贫调研的实践过程中能有所收获、有所思考;田定方也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今后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始终怀有兼济天下的抱负,都始终记得在祖国的偏远地区依然存在发展难题。双方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为此次思政实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归泳涛进行云南扶贫成果调研暨思政实践课程总结)
(实践团与弥渡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合影留念)
学员感悟
在四天的调研考察里,我们到访过乡村振兴的先进示范村、特色产业的领头企业、基层教育的典型学校,对于弥渡县当地的经济生产、社会风气、教育状况都有了整体的把握。此次思政实践让我对于我国的基层社会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的乡村都在摸索自己的致富之路,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成为了弥渡许多乡村的选择。我想我们既然拥有了这样一次走出象牙塔的机会,就应当承担起一份责任。我也希望自己通过这次实践能够为当地建言献策,能够为弥渡在基础教育、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发展尽一份力。
——2020级本科生韩东旭
在弥渡的几天里,我们从乡村治理、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角度出发,感受小河淌水的悠久文化,体悟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无论是党支书带头种植农作物,还是几经波折的搬迁工作,都让我们明白了眼前成果的来之不易,体会到了广大扶贫干部为了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艰辛付出;在参观农业科技公司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明白了科技在脱贫致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在弥渡二中的交流,则让我们意识到基层教育的艰辛和教育工作者的伟大,当地教育的痛点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弥渡未来将走向何处,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从象牙塔中走出的我们,正需要努力为弥渡、为千千万万的城镇乡野写下未来的答案。
——2020级本科生胡媛
此次大理弥渡之行,我们走访了多个文旅项目、参观数字农业基地、与当地学校互动交流、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度访谈。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部署,在实践中我看到本地农业通过嫁接培育良种,通过机械化生产、数字监控以及大棚培育等多种技术为全国各大一、二线城市提供了新鲜蔬果,玫瑰衍生品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中心的建设体现出当地致富模式的创新,这些无不让我感叹“科技兴农”成果显著;另一方面,我看到了基层领导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主动作为、带头干事,带领着全体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这也令我敬佩不已。当然,目前文旅产业和教育发展两个方面也存在着难以攻克的问题,这与我来到弥渡之前的所思所想不一样,过去止步于新闻和书面的了解与当下深入本地的实践是两回事,问题的解决需要凝聚更多优秀学子和社会人才的智慧,通过多次摸索和试验才能得出答案。我深刻意识到,没有进入基层就无法了解发展成果和问题现状。国家发展当扎根基层、立足人民,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收益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国关人也应当秉持这样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进民生、倾听民声,如此才能获得最为真实的感受,做出最“接地气”的学问。
——2020级本科生范欣蕾
在弥渡的思政实践中,我们看到山村采取的包括草药种植、文化旅游等在内的自我发展,看到了农业机构的新模式新产品带动脱贫致富……这些包括教育、人口、产业在内的多个因素成为乡村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共同影响着乡村振兴。综观实践经历,我看到很多原来想当然内容背后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打破对于乡村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更加现实的问题。师生提问的对比和我自己的思考之间的差别,以及驻村书记对提问的看法与回答,似乎展现出象牙塔内的生活中一厢情愿的部分,只有像杜威所说“坐在田野上,让泥土把裤子弄脏”才可以进入相对真实的社会。我想,这也许是思政实践带给我的最主要意义——爱国关天下,但也需要将目光投向并不遥远的田野了解真实的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1级本科生赵曼云
座谈会上,书记说的一段话引起我的思考,大致意思是“我们将来都是与国际接轨,和这种基层生活基本上没什么关系”。但是我想到我们院的口号是“全球视野,中国情怀”,我们大一上的第一门课就是中国政治概论。我想,在走向国际的同时,不能忘了我们立足的是中国的土地。因此,这次的实践不仅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基层,也让我进一步地体会到,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根,明白了中国的乡土社会,才不至于在面对波诡云谲的世界形势时迷失方向,才能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以民为本。
——2021级本科生成超涵
思政实践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脱离书本真正去治理一个地方是多么不容易,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干部、村民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都不可磨灭 ,虽然现在弥渡县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困境,但我相信在县政府的带领下,弥渡县会越来越好。总之,在这四天的时间里,可以说是受益匪浅,真正深入到了基层,从观察中窥见社会生态,从实践中探索治理良方,我相信这次的思政实践将会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2021级本科生浦婉迪
弥渡之旅于我而言是不断地寻找答案的过程。几天与弥渡短暂的相处,她在我心里是翻滚的团团白云和望不到边的巍巍青山,是篝火旁大家自然而然牵起的手,是小河淌水的浪漫与感动,是彝族阿姐们弹唱的祝酒歌,是地里昂首挺胸的重楼,在技工手中重获新生的嫁接茄苗,也是一串串五彩斑斓的小番茄和争奇斗艳的玫瑰花,总之是充满希望的一切一切。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又收获幸福的答案或许就在真正落地生根的“双绑”模式里,在真抓实干、紧密团结的党和群众手里。走过这里一程又一程的山路,我在想:“年轻人,你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2021级本科生高丽星
文字丨潘雨涵 佘嘉欣 沈诺
摄影丨张陈钰 谭柳江 罗奕琳
审核丨林嵩 雷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