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下午,“变革时代的欧洲和中欧关系”学术座谈会在bat365C103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bat365在线登录网站、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校内外欧洲问题研究学者参与座谈。座谈会由项佐涛主持。
各参会学者首先介绍了所属院校机构欧洲问题和中欧关系研究的自身特色、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进而围绕会议主题就变革时代的欧洲和中欧关系作出精彩发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胡黉就当前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中德关系展开讨论。胡黉提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排斥政策,对此德国政府展示了与美国不同的态度。中德关系的强化不仅有助于双边和中欧关系的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对于防止中美全面对抗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赵柯以国际舆论对欧美同盟稳固性的质疑为切入点,探讨变革时代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赵柯认为,当前欧美“冲突”的实质是双方在防务、贸易等诸多领域的重新调整,进而实现欧美关系“再平衡”。“再平衡”后的欧美关系会变得更加稳固,“大西方”会在其共同推动下进一步形成,这对中国是一个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鞠维伟以中欧关系为视角,探讨中国-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的发展 。鞠维伟指出,“16+1合作”自建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各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机制平台。然而,欧盟内部担忧这是“分裂”欧盟的战略,并对中国发展“16+1 合作”的动机和诚意有所怀疑,这既不利于中欧双方互利互信,也不利于中东欧各国的发展。无论是欧盟、中国还是中东欧国家,各方应以正确的心态看待“16+1 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鲍宏铮围绕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变化在中东欧地区的投射,对中东欧地区发展对于国际秩序的影响展开交流,并论述了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关系现状与前景。 鲍宏铮认为,美国以及俄罗斯仍将继续在欧洲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bat365马嘉鸿从政治实践和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介绍了欧洲的左翼政党。马嘉鸿指出,从政治实践来看,欧洲左翼政党的政治能力堪忧;从思想观念上看,欧洲左翼政党在意识形态和纲领主张等方面面临困境。总体而言,传统的左翼政党及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正在衰落,右翼势力和意识形态正在成为西方政治的主要力量,其中一个现象是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此外,马嘉鸿介绍了欧洲左翼对于中国问题和中欧关系的看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昌璐主要聚焦匈牙利的难民问题及其对匈牙利和欧盟关系的影响。由于难民和移民走私者涌入匈牙利边界而发生的违法行为,让包括匈牙利在内的几个国家受到影响。同时,这些影响由于欧盟会员国的国情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在匈牙利的层面,主要是经济、人权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影响。
最后,参会学者针对发言内容展开了进一步讨论,座谈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