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将人生写成一本书,“亚洲校园”(CAMPUS Asia) 项目的经历必定是我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个章节。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通过“亚洲校园”这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幸运地获得在韩国首尔大学进修双学位、在日本东京大学交换的学习机会。游转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一年零五个月里,我一直没有停下观察的眼睛,看见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看见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隔阂。在项目里遇见的人和事,彷佛在不停地帮助我解答着一道道证明题。所有的经历,不管真假、好坏,都让我更加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自己。
课堂里广阔的世界
知识学习是我参加“亚洲校园”项目最主要的目的。如今回首来看,在首尔大和东大的学习收获,虽不能准确量化,但最重要的是它带给我多元化的国际视角。首尔大和东大的课程没有项目和专业限制,并以英语授课为主,所以本地员工通常和和国际员工一起上课。员工的职业背景也非常多元,有军队军官、政府官员、国际记者、风险投资人、NGO工作者、智库研究员等。课程本身涵盖内容宽泛,知识外延广阔,不仅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历史,还包含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知识。课堂上,教授们非常注重讨论,总想倾听来自各个国家和行业的不同声音和看法,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充分的展示机会。
通过首尔大和东大的课堂,我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与他们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渐渐开始试着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包容地接受他们的观点。就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我突破自己固有的文化思维,学会用更加多样化的视角看待事物。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下,我深刻感受到其实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有很多,而且每个角度都是真实的。当我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去接纳世界时,发现世界变得更加广大,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在教授们的讲授中、同学们的讨论里,与中国有关的话题常常被提及。教授们对中国有比较深刻的洞悉,让我发现很多之前自己从未关注、但意义重大的问题,从而更加认知自己的祖国。周围的同学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好奇,时常会问我关于中国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义务教育、生育政策、就业市场、移动支付等。在讨论问题时,我总不自觉地把中国与日韩等国家进行对比。虽然每个国家由于其自身独特的社会结构,有其特殊的社会问题,但当我带着发现的眼光、学习的心态讨论时,总能发现其他国家一些较好的问题处理方案,借鉴更好的经验。
生活中厚重的人文
如果说“亚洲校园”项目纯粹只是学术知识的交流,那未免太狭隘单薄了。因为学术交流只是一种间接经验,而通过生活体验获得的文化理解会给生命留下不可抹灭的烙印。我在学习之余或学校带领或自己探索,走访了很多地方,大致体验了韩国与日本的风土人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体验也是我的“亚洲校园”项目历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韩国留学时,我去了东边的江原道,领略湛蓝无边的东海美景;去了南边的釜山和济州岛,见识了色彩斑斓的甘川文化村和风景一绝的城山日出峰;还去了西边的仁川,漫步在梦幻的松月童话村。无论走到韩国的任何地方,我都能感受到韩国“无泡菜不能吃饭”的饮食习惯背后深厚的泡菜文化:泡菜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学问,一种民族文化,一条民族的纽带。在与韩国朋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交往中,我逐渐习惯韩国劝酒的“暴饮文化”和不停转战酒馆的“轮次文化”,更感受到韩国社会强烈的反叛意识及意欲挣脱社会规范束缚的心理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时刻感受到韩国的“快文化”。从便捷美味的紫菜包饭、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全球最快的网络速度等,我看到韩国人对“빨리빨리(快点快点)”理念的极致追求以及这种文化对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虽然早已知道日本人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对规则程序的严格遵循、对灾害危机的高度预防意识,但当我在日本亲自时时刻刻感受这些时,仍感到惊讶和敬佩。从商店工作人员在雨天时多给顾客购买的商品包裹一层防水薄膜,到广泛覆盖的多功能智能马桶盖,再到酸奶盒不沾盖的设计,日常生活处处让我感受到日本人注重细节、认真生活的态度。在日本的大街小道上,除了自动贩卖机,最多见的就是避难警示牌。从校园的日常防灾演习,到随处可取的防灾知识手册,再到瞬时的灾害预警通知,我明白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那份从容与淡定是对日常灾害预防教育的自信。最让我惊讶的是日本人对层级秩序的规则观念。从办理业务的繁多复杂表格,到排队时“先来后到”顺序的一一轮换,再到遇见问题时需逐层逐级的询问,这看似按部就班、不通人情的“死板”是日本人对遵守规则秩序的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认真严谨,支撑着日本社会高质高效地运行发展。
同道上真挚的友情
除了学识和体验,我在“亚洲校园”项目最意外的宝贵收获便是真挚的友情。所谓“真正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在一起”,一群皮囊好看、灵魂又有趣的朋友让我的“亚洲校园”生活精彩不断。虽然我们之前散落在世界各地并过着不同的生活,但都因为热爱跨文化交流而相聚相识,并一起朝着促进相互沟通与理解的共同理想而努力。
不管是来自相互邻近的东亚、还是来自遥远的欧美,我们没有因文化和国籍的不同而停止对话,反而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学习课堂上,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完成任务;课余时间里,我们一起到各地观光,体验本土文化,探寻各自国家的共处与差异;节庆假日时,我们一起聚餐庆祝,分享各自的趣闻与收获。我们的谈话发生在厨房的灶台旁,拥挤的地铁上,校园的各个角落,夜晚的汉江边,秀丽的奥多摩湖上;我们交流的内容包括日常的鸡毛蒜皮,无解的国际问题,深奥的学术话题,隐秘的情感故事。
与“亚洲校园”朋友们的促膝长谈让我感到自然舒服,收获满满。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透过他们的眼睛认识了更广阔的世界,逐渐了解到其他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一次和他们的聊天都能让我认识自己更多一点;也因为他们的优秀,让我遇到更好的自己。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浸润着友爱的力量,也让我们坚信中日韩友好的基础在于民心、未来在于青年。
当初我连走在韩国或日本的街头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就这样在韩国和日本生活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亚洲校园”项目留学的时光虽短暂,但意义非凡:眼光放远了,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视野开阔了,对很多观念有了新的体会。还有很多东西,只能用心感受,用心珍藏,难以用文字表达。
有人说“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一生”,我相信“亚洲校园”项目的每个时光都会刻进我的生命里,影响我将来面对的每一个选择,看待问题的每一个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年轻的时候,我能够有机会得到这样一次开阔视野、探索自我的过程,真的是非常幸运又美妙。在此,我衷心感谢bat365、首尔大国际大学院和东大公共政策学院以及“亚洲校园”项目给我提供这样见识世界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始终认为自我成长是生命的意义,所以非常感恩在“亚洲校园”项目里所有的经历和遇见。